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穿成农家老太后第11节

虽然后续临时邀请的先生都还在路上,南江书院还是按照招生时的说明,开始迎接第一届新生入学,正式开学,就是这样一来,书院中现有的先生们,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。

倒是负责打杂与后勤的工作人员,有李家庄的那些雇工家庭打底,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增起来,十分方便,不用再去外面聘请。

学院此次招收的三百多名学生中,七到十岁的蒙童最多,四到七岁的幼学班学生较少,大多还都是来自李家庄。

毕竟是新开办的书院,还是第一次听说书院会招收这么小的孩子,就算不反对,真正疼宠孩子的人家,也不敢冒然将自家如此年幼的孩子送过来,让其住到书院里。

会被送到书院住校的幼童,大多都有着这样、那样的家庭原因,其中不乏孤儿。

这点倒是与陈凤琪事先预计的一样,所以对于这种情况,她并没感到失望,现有的两个幼学班,五十多名学生,就能足够满足她开办幼学班的初衷。

在当前的时代中,虽已出现活字印刷技术,但是印刷成本还是较高,这也就导致书籍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。

早在决定创办书院时,陈凤琪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,在家里的资金有限,让学生低价乃至免费入学的情况下,如何尽量节省各方面的成本,早就在她的考虑之中。

所以她做了两手准备,一个是联系县学与县里其它私塾里的学生帮忙抄写,另一方面,则是着手自建印刷厂。

首届学生上课所用的教材书,都是这些手抄本,在人工抄写的价格低廉,从厂家直接大批采购纸墨的价格也比较优惠的情况下,综合成本远比从书店采购,或是请印刷厂印制的价格低。

这些教材除既有读书人常用的那些外,还有陈凤琪默写出来后,用来教孙子、孙女的那些,读书人常用的那些,主要供应给那些已经启蒙,有一定基础的学生。

陈凤琪默写的千字文、三字经、鱼翁对韵等书,则是用来给幼学与启蒙班的学生学习。

幼学班主要是以寓教寓乐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三观,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,认识简单的字与算数,能学的内容较少。

蒙学班要学的内容更多的同时,对学生的作业与成绩要求也相对更为严格与正规。

考虑到这些孩子中,有绝大多数,都不可能有机会走上科举那条独木桥,陈凤琪给书院制订的是以实用为原则的教育方针。

不会一味的只教他们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